《流俗地》读后感

一口气读完了这本马来西亚华文作家黎紫书的小说。喜欢!

1。

我常去的那家按摩店手法地道,收费合理,管理也很完善(也明确在店里写了拒绝性交易),我感觉自己不太好的时候就扔很多工资进去,期待她们会把我整整好。我熟识的那个按摩技师是泰国人,她老家在泰国北部的哪个城市,她说了一次名字,我给忘了。但是她说里清迈不远,我傻傻地说,清迈我知道,我去过!

我们原本也不说话,她瑞典语还不太行,但是英语流利,每次来店里我们都是安静地走流程,可是某天她在帮我洗脚的时候突然用问我是哪里人。我说是中国人,她说,我会讲点华语!然后我们真的就用华语对话上了。谈话间得知,她之前曾去马来西亚打工,后来经济形势不太好了,又去台湾打工。在马来的时候跟当地的华人学会了讲华语,只会讲,不会读也不会写。

可是我很震惊!她的华语虽然词汇有限,但是四声地道,如果不是深聊,我绝对会把她当成来自祖国南方某个省份的老乡。也就是说,她在来瑞典之前已经说三种语言了。我说你真的好厉害,她说不厉害啊,马来西亚的华人,讲华语,马来语,还讲英语,平均都是三个语言呢。

2。

我老家在河南的淮河和大别山之间那一带。父母两边,上数几代都是农民,加上内陆相对离沿海地区远,我的两边家族都是到了我这一代才有人出国定居(也就是这一个我)。小时候亲戚出门去广东沿海打工,过年的时候挤绿皮车回家,带来一箱装的龙眼,芒果。九十年代的时候这些在老家是非常珍贵稀奇的东西。我有一个表姐最后定居在了她打工的福建,我小时候去她家玩,听说过她在本地认识的人里有偷渡去台湾和日本打黑工的。大学以后听说有些同学有在海外的家人,才知道沿海和内陆的情况真的很不一样,当然,家族的背景也很不一样。我的家族就是很内地很农民。加上老家是99%以上的汉人,我在成人以前,生活里从来就不存在讲不同语言的异文化的人。

这导致我对在多元文化环境里的生活非常好奇。如果很多不一样文化的人住在一起会怎么样呢?在这种环境里成长起来该是怎么样的体验?

人类很多冲突是以民族和文化为因的,可是作为孩子夹在这些细密的种族民族关系之间成长起来,能否收获一双更平淡包容的眼睛?

3。

说回这本书。作者用这个故事回答了我的好奇心,给了我一个丰富又细致入微的图景。文中孩子们天真无邪,彼此扶持的细节如此细腻,读到动人之处,我不禁把书抱紧在怀中。我很喜欢作者的语言,克制不拖沓,但是又充满了生机,透着灵气。(但是说起来,我觉得选在封面上那段文字其实不太符合全书的气调“这国土上的雨真多。。。难以平复”。这一段很文邹邹,信息量不高,但是书里的语言大部分给我的是相反的感觉,生活化,灵动,信息量大)。

感觉看了一个长长的年代剧(有点想起了“我和春天有个约会”的连续剧)。就像所有的年代剧,最好看的剧情都发生在离现在比较久远的年代,那个年代里有奇迹,有疯狂,有鬼魂,有不可思议,有浓得化不开的羁绊(也许并非出于自愿,但是在没被房地产拆散的社会,存在过远亲不如近邻),越到了接近今天的时刻,剧情越疲软拖沓,让你觉得不管发生什么都不会同样有意思了。魔法消失了的感觉。

在阅读小说末尾时我有这种感受,很难说是小说故事造成的还是年代剧这种题材本身造成的。我从来不喜欢年代剧的结局,对流俗地也是如此。我不喜欢银霞的结局,尽管这个可能是个完满结局。我也不喜欢对拉祖结局的处理。我还想看到更多,但是也许我想看的就超出了现实可以给虚构支撑的范围。

4。

但是总而言之,真的是一本令人惊喜的小说。五星推荐,好读!

Digiprove sealCopyright secured by Digiprove © 2023 GGO

2 Replies to “《流俗地》读后感”

  1. 我挺喜欢银霞的结局的,可能我很俗吧。银霞太美好了,因为她是盲女,所以她只被看到盲女的那一面;我希望她被看到、被理解。拉祖的死就像是青年时的理想被现实磨损、放弃;而细辉的人生就是普通人被推着走的一生。我最喜欢这本书中塑造了不同的女性角色,每一个都很鲜活,有生命力;显得周围的男性角色都面目模糊,有些还可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