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反思

2016年12月20日于豆瓣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great grey owl(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597875358/

昨天我因为上篇文章的评论非常沮丧。

大体分为两种

“你朋友就是跪舔男权,懒惰愚蠢”

“你们女权就是管得宽,非要逼着女人都就业,不尊重家务劳动/你们女权以为平等就是人人都一样?”

这篇文章帮大家脑补出了这么多想法,我感觉非常遗憾。我又把文章读了两遍,感觉无法再解释更清楚了,自认能力有限,只能作罢。无奈之下关掉了文章评论。评论区的开放是为了有益、有建设性的讨论,而不是为维护自己的立场而给别人泼脏水。并没有认真读文章,却把自己的判断脑补成作者的观点加以嘲讽的做法,在网络辩论里很常见,也是让最作者无可奈何的事:我没这么说,你非说我就是这么想的,好好好,你厉害行了吧。

最开始在豆瓣上写作是因为看到一些话题,感觉有槽不吐如鲠在喉。豆瓣的形式类似博客,又有更强的社交功能,我很喜欢这种能够对话的平台。我发现写作是很好的办法,不仅帮我梳理自己的想法,也能和友邻们开启非常有收获的对话。所以我写作的初心是,跟自己对话,以及激发讨论。

带着这种期待来写作,最让人沮丧的就是看到自己的文章成了情绪的导火索。和圈姐的讨论启发了我,或许这些误解也跟话题特别敏感有关系,容易触到不同处境中有切身焦虑的人。我想的是,既然这么多人有焦虑,这说明这个问题值得讨论。今天早上看到了一篇“岛国主妇妈妈们的再就业”就写得很好,推荐看。

我支持对话和辩论,反对自说自话地发泄戾气。我也没那么多野生的大爱来吸收某些人的戾气。不喜欢文章的观点,欢迎有理有据的驳斥(拿理由,而非自己脑补的作者观点)。讨厌作者的话,取关拉黑都好。觉得对文章的反感不吐不快,欢迎写文章来讨论驳斥。成文的有论证的观点是更有效的交流,如果还有人对交流感兴趣的话。

似乎不管是支持还是反对“女权”,都会有人忍不住拿女权这个标签来发泄自己的戾气和不满。“都是你们这些跪舔男权的人害的”“都是你们女权主义者害的”,却少有人用心去了解女权的内核到底是什么。是让我们互相攻击吗?是希望我们彼此为敌,彼此分化吗?是为了追求“人人都一样”吗?是为了让我们彼此评价“谁谁才是真女权”吗?是说“女人的敌人是男人”吗?

因为我自己就写女权,我比较不惧怕对“女权主义”的攻击,你攻击什么我可以好好解释嘛。我其实更警惕一种口号式革命式的“女权主义写作”,在讨论不公和歧视时只注重煽动情绪和戾气,却并不给人理解和讨论的空间(我理解的所有极端XX主义,都是这种只讲情感情绪不讲理性的)。有意思的是,这样的观点更容易得到传播,因为“懒于思考,跟着感官走”是人常有的惰性,因此像“为什么说中国男人就是配不上中国女人”这种明显傻逼的文章会传播那么广。我觉得这样的观点和狂欢对提升平等有害无益。而我想争取的那些在平等问题上摇摆不定的中间派,可能就在这种激烈谩骂的情绪中蒸发了。

跟f 聊了一下我的沮丧,f的建议是,如果暂时没法收获好的对话,那么就把写作目的调整为跟自己对话,以梳理、表达自己的想法为重。想想暂时也只能这么做,但真感觉舍不得之前那些很棒的友邻讨论啊。

Digiprove sealCopyright secured by Digiprove © 2022 G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