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1日于豆瓣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great grey owl(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579276625/
跟f在一起时,有时候会被萍水相逢的人问,这个外国人是你男朋友啊?他是不是特别喜欢中国女孩?然后开始毫不掩饰地认真打量我(这就是传说中外国人喜欢的中国女人么,怎么长这样啊?她到底哪点儿好啊)
有意思的是背后的这种猜测:配偶是中国人——一定是喜欢中国女孩—–黄热病—-一定是西方社会的loser—一定是—-。或者:配偶是外国人———一定是崇洋媚外/一定是荡妇/一定是图别人什么—–一定是—。
会这么猜的人大概自己有这样的择偶习惯,先把人群按性别种族收入收入外貌年龄出身地域等各种标签分类,认为标签决定了人的本质,再按图索骥。比如一定要找一个“一米八五以上上海出身有房有车28岁左右年收入不低于四十万的男士”的。或者“一米六五左右身材苗条有从事教育行业的女士”。或者再极端点的就是前几年的富豪相亲大会上的测谎仪:应征女士的感情经历次数对于相亲会的客户来讲是事关消费品质量安全的大问题。
我真觉得这种择偶观好抽象啊。也不是不能理解爱欲中的fetish或者preference,但是按图去找别的东西还成,按图找人也太难了吧。人是多么复杂又多么多面的动物啊。全部按预先设定找到的人,甚至未必见得是一个好人。选择任何一个择偶的定语,“国别/性别/种族/年龄/收入”再复杂也只是adjektive,后面跟的那个substantiv才是重点。同样的定语可以修饰一个温柔的人,也可以修饰一个暴力狂。硬生生拿这些定语、指标往大活人身上套,总感觉还是把人当物件来对待了。这种物化男女皆有之,侧重点不一样而已。遗憾的是,习惯了这种心态的人可能不太理解亲密关系也可以是以人为主的。人们碰巧地遇上彼此,再碰巧地,喜欢上彼此。
Copyright secured by Digiprove © 2022 G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