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12日于豆瓣,对两篇豆瓣日志的回应,其中一篇现在已经不可见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great grey owl(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575662584/
前提是睡前看了两篇很有意思的文章。
文一:“你太不尊重自己的身体了”
文二:如何尊重自己的身体
很有意思。忍不住写了起来。
在个人生活里,在微型的政治环境里的表达和抗争,永远是争取自由之抗争的重要部分。文一那个说出了自己的故事和观点的女孩,没表达说要强迫母亲改变想法。人家表达的是是非观。而文二作者表达的是这里面没有是非。
我想起来认识一个姑娘,名校毕业,前途大好的样子。跟她聊起来,她问我学什么,我说学性别研究,女权主义之类的,我之前看你分享了一个就业歧视的文章,她说哦那个文章啊,我是就事论事,这跟女权主义没关系。我永远不会成为女权主义者。我觉得女权主义都太自以为是,太得意了。我说神马意思?她说,世界上本来就没有绝对的对和绝对的错,一切都是相对的。我说,那怎么说呢,你觉得那些性别歧视和暴力的东西,并不算是错的?也没什么不好?她说,可能换种角度看,大家都有自己的理由吧。
上文的这位姑娘,跟文二作者一样,同样是享受了抗争者的成果。因为女权主义和性解放运动的抗争,她们享有更高度的自由,能受教育,像作者那样,在性上完全没有什么想不开的,或者像姑娘那样也知道分享就业性别歧视的文章,因为这事情跟她切身相关。然而没看出来她们在个人政治上有什么承担。文二作者嘲笑别人洋洋自得,自己不还是炫耀说豆瓣上母女性观念差别不会有她跟她母亲这么大的,又扯性别研究。性别研究怎么了。性别研究并不自动治愈政治冷漠症。享受抗争带来的好处,然后说,啊其实我并不在乎这些,纠结这些问题,没意思的,会让人变得有攻击性。或者更胜一筹,指认抗争者是“没教养”。
谁不想不用抗争就拥有全部平等权利呢?文静优雅得过日子,多好呀。可惜很多东西不抗争就没有。享受了抗争成果(这成果不仅仅只受教育的自由,性行为的自由,还有思想上的自由,作者所谓的“想得开”。试问从一个超级保守的家庭里成长出来的孩子,是如何想得开的呢?教育,理论,经历—-多半是在他人抗争的成果的基础上)然后拿出一副是非不分的态度,说,“哎,我这么文雅,你怎么就这么好斗,这么没教养?”这样能行么?我觉得不好。也不是说每个人都非得去抗争,非得去表达自己。总有更有能量的人愿意抗争,也敢于抗争。这个时候,不想参合进去也不想付出牺牲的大多数,站在一边享受成果就好。这完全ok。让我感觉完全不ok的是,某些无意识地享受着抗争成果的人却在这个时候落井下石,抱紧做安全的大多数的那点红利,给抗争的伙伴倒打一巴掌。
一个人在表达自己是女权主义者的时候,并不是说自己高人一等。ta只是在表达,ta认为什么是对的。文一作者在说明自己观点的时候,并没有说她母亲就不值得尊重,或者她不想尊重她母亲。她是在表明,在她眼里的是非跟她母亲是不同的。但仅仅说明观点就是某些人眼里的挑衅。是谁在这么严厉地审查抗争者呢?在标榜客观、理性的时候,是否做了主流的打手?
文二作者认为人要有同理心,要理解和尊重他人,这一点我非常认同,也希望她能对文中的父母们有同样的要求和期待。人应该是平等的嘛。理解和尊重如果只是单方面的,就是一种压迫嘛。如果交流的双方意见向左,这是否就互不尊重呢?显然不是。你依然可以选择你认为对的东西,跟我意见不同。意见十分相左的结果是我们依然可以和平相处,我依然尊重你。大概不会成为很亲密的朋友。求同存异,互相尊重是一码事,不讲是非,直接避免沟通是另一码事。如果像文二作者这样避免沟通双方互不认可的部分,肯定能有平静的生活,但很难跟父母发展出什么友谊吧。我觉得挺遗憾。说不定也是小瞧了父母的能力。作者能看到知识和阅历在自己身上的改变,要是万一父母也有能力发生改变呢。不沟通不就断了这可能了吗。
大部分姑娘在被自己亲妈骂“不尊重自己”的时候都忍了,都在想自己是不是放荡了,不要脸了。大部分人对来自父母的荡妇羞辱习以为常。但是这次有一个女孩说,够了,我是因为尊重自己才有今天这样子。我给她鼓个掌。不需要每个女孩都这样做,但如果你在她的故事里看到自己,看到伤痛也看到成长,那请给她也给自己鼓个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