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一瞥

2017年6月1日于豆瓣,一篇非常幼稚也非常没有头绪的琐记,发出来就被猛烈批判了。

当时文末说,我暂时没有要去香港的理由了。但是2019年的时候我其实又去了一次香港,刚好赶上反送中运动。6月17日那天我在立法大楼附近亲眼看到刚刚获释的黄之锋在接受记者采访,与我只有几步之遥,也看到了集会的黑衣人群和路边无数的海报照片。无意中见证了历史的一个细节。

我的成长过程完美地错过了香港文化的影响。小时候没看过港剧,港版金庸剧一部也没看过,古惑仔一概不知,《大话西游》到现在没看过,大了以后才看了一些诸如《甜蜜蜜》《岁月神偷》《重庆森林》《麦兜》这种很主流的香港背影的电影(以上都喜欢)。听不懂粤语,粤语歌曲也听的很少。但另一方面,我又确实一直对“另一个华人社会”感兴趣,好奇那个制度迥异、文化繁荣的弹丸之地。

去香港之前,在广州住青旅,有个东莞来的女孩很热情地跟我介绍如何拿团体签证过关的经验,顺带讲了她对香港的印象。她说前些年去香港还蛮多,感觉什么都很新鲜,每次都要买很多东西。这两年几乎已经忘了去香港购物这回事。她说小时候一提起香港就感觉,哇,好厉害,大都市,港币也贵,香港来的东西都好高级。现在大陆富裕起来,身边的有钱人就很多,奢侈品到处都能买到,就没必要去香港挤着买东西了。

我说,还好,我来也不是为了买东西,就走走看看。女孩说,那你选择周日去,还是要早点去排队通关才好,一般我们广东人都不会选择周末去香港,人挤人,有时候通关排队就要两个多小时。我说那好,我就赶旅行社开始营业的时间去呗。

在携程上定了最便宜的团体签证名单(才9块钱!),周日大概八点钟赶到了皇岗口岸。口岸看上去很破旧,看到了两三个比较大的旅行团,其中一个大概有五六十人,都是四十岁上下的着旗袍、化浓妆的妇女,除了裹着各色鲜艳的围巾披肩,举着自拍杆,每人手里都还拖着一个贴着“江西省X市旗袍研究会”圆形贴纸的紫色行李箱,贴纸上还写了一些“中华雅韵”“千娇百媚”之类的文字。也算是通关过程中的一道景观!

但是通关完全没有传说中那么难啊。传说中要排两个小时的周日(还是端午节假日),其实两个关口加起来也没超过二十分钟。顺利通关以后坐大巴去市中心,见了一个老同学,去了香港历史博物馆和香港文化博物馆,又在尖沙咀、旺角附近逛了半天。老街区里少有游客,街道跟老港片里的样子并无二致。文化博物馆里现在正有金庸展,还算值得一看。还有个李小龙展,但是内容都是熟悉的,看展感觉没有收获。

老同学是从内地公司派来香港工作的,金融行业。他说他感觉香港经济现在就还靠金融在维持,因为是自由港,出入境比较容易,大型公司还是习惯性在香港设有办事点,为此忍受着高昂的房租和拥挤的环境。以前的旅游零售业很赚钱,从两年前开始大陆来的旅客数量出现滑坡,零售业也冷冷清清。另外,香港本土只有几所高校,升学率并不理想,靠考学实现阶层流动也比较难。我说起我在欧洲遇到的几个香港学生,全都在打跑路的点子,欧洲,美洲,澳洲,四处找机会。他们说,香港经济不景气,几乎没有可能继承父母辈的中产地位,也看不到当年可以顺着经济上行努力攀高的可能性。

最糟糕的大概是香港错过了互联网经济的班车。这种瞬息万变的发展趋势,错过就是永远。曾经它有特别的经济地位,是购物天堂,代表了现代和繁荣,但今天似乎仅仅剩下金融中心和自由港的优势。内地的发展和开放,特别是互联网经济的崛起(对岸深圳蓬勃发展的南山区),已经完全撇开了香港。进出口在哪个内地港口城市都能做。能在香港买到的东西,没有在内地买不到的。维港的都市风情曾经是令人痴醉的胜景,但是今天看惯了外滩风情的大陆人恐怕不会再把这种都市风光作为独到的景色。香港迪士尼乐园虽然是世界上最小的迪士尼乐园,但当年作为中国独一份的迪士尼乐园,也是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从上海迪士尼乐园开业以后,来香港的人更少了。都市总体上还是相似的。香港的三维立体,纵然更有多重生态和趣味,但大城市的高楼,拥挤和冷漠,在哪里不是一样?香港的繁荣时代最主要依托于特殊的政治经济地位,一朝失去特殊的政治地位的庇护,香港的竞争力与其他沿海城市比起来,究竟在哪里?

拥挤,贫富差距,底层紧迫的生存压力,几十年毫无变化的城市样貌,不断减少的游客,种种都让人感到萧条。尤其是商场里无数提着大皮箱的代购们,为了一件商品只有几块钱汇率的差价来香港代购:这点差价已经不能吸引大陆游客把香港作为购物目的地了,这种麻烦不如转给职业代购。想想有点心酸,曾经的东方之珠,现在靠自由港关税低和汇率差来做这种小生意。香港本土有什么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实业和产品呢?想不出来。巴士车身上和电视广告上但见琳琅满目的中药养生产品,健康茶,各种丸,散,调补的中医老字号,还在呼唤着往日的魔力。我帮一个表姐买了除小儿便秘的中药,又买了一瓶驱蚊止痒的药水,这就是我的香港买买买经过。

在回离港大巴的路上,走在尖沙咀的繁华阶段,红绿灯斑马线的两个路口都站了不下二十个衬衫领带的年轻人,每走过一次都会有一群年轻人举起胸前挂着的物业公司牌证大声招揽行人,可我走了三趟,没有看到过一个人停步询问。一个路口埋伏几十个人的物业生意,是否是人员过剩的行业?离港的大巴路过壮观的港口,也看到隐没在浓雾里的橙色夕阳,但我在想着路口那些年轻人,今晚有没有可能接到一单生意?如果不能,他们该怎么生存呢?

回来以后发了一条广播,说对香港的感觉有点一言难尽,短时间内应该不会作为旅游目的地了。也并不是友邻担心的那样遇到了不友好的港人,事实上一路上遇到的港人,聊过几句的都很友善。而只是忍不住对现在香港的落寞有点唏嘘。我暂时想不出要再来香港旅行的理由了。

Digiprove sealCopyright secured by Digiprove © 2023 G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