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极简主义的非学术讨论

2017年1月13日于豆瓣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great grey owl(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602182379/

看了杜sir的那篇《极简主义,匮乏感和代沟》,说实在的,他的质疑戳中了我一直在琢磨的几个问题。我最开始是从友邻Jacinle的文章里了解到极简主义的,然后陆续发现了几枚有趣的极简友邻。因为自己并没有这方面的学术积累,关于极简主义的概念和流变暂且参考杜sir的文章,当然欢迎友邻们补充学术讨论,我这里就写一篇不严谨的非学术讨论吧。

【极简与代际关系】

第一次接触到极简主义的感觉就是,好!扔掉不需要的东西!给生活腾空间!把注意力转移到非物质的感受上来!除了博客我还读了一些只言片语的微信文章,了解到有位日本女性发誓对抗自己的囤积癖,最终发展了一种断舍离的哲学,把不需要的东西统统清除出生活,收获了简单有秩序的家庭环境(还拍了电影)。我一想到家里攒的那些让人郁结的吃灰物件,惊呼这不正是我们需要的嘛!马上给我妈寄了一本断舍离,希望能说动她扔掉那些不需要的东西,给生活腾空间。

没想到她一下子就接受了这个观念,花了快一个月时间,分步骤有条理地极简了整个家,效果颇丰。经她手扔掉的东西包括数十年前的学习资料,十几年前的DVD光盘,已经早无法再使用的老式手机和配件,一些发臭了的电器,分崩离析的旧衣服旧鞋子等等。

这样说来,我并没有遭遇到极简主义经常会面临的代际矛盾。如很多人写到的,囤积癖可能是上一代人物质生活相对困乏的结果。不缺吃的人才会在意节食健身,而童年经历饥荒的人更可能在经济条件改善后吃成大胖子,这在我的很多亲戚身上得到了验证。因为物质曾经非常匮乏,买来的东西都攒着,哪怕再也用不上了都舍不得扔,安慰自己说不定哪天又能用上,或者更简单地说“都是钱买的,哪能随便扔”。再就是买买买却总觉得不够,还该买更多。这两者造成了物的冗余和无意识的囤积癖。

我妈虽然也经历过非常匮乏的阶段,但是断舍离这本书成功唤起了她对拥有太多物质的负罪感,“一个人根本不需要这么多东西,买得太多,太浪费了”。这种负罪感来源于童年时受过的物尽其用的“惜物”教育,也来源于某种平等主义的意识“还有很多人缺乏基本的生存条件,我们却无节制地占有太多”。她总结的教训就是,以后少买东西,买的话要买经久耐用的消费品,注重多功能和循环利用,而省下来的钱要做更多有益的事,追求更多非物质的经历,比如旅行、慈善等等并不增加实体的物质却能扩宽人生体验的经历。这里再推一次Jacinle的《经历 > 物质 ,一个极简主义者的节日愿望清单》和《如何更有意识地买买买》

【极简主义与消费主义】

消费主义并不等同于消费的行为。人人都需要消费,但并非人人都受消费主义摆布。消费主义在我理解就是把消费作为解决困扰的方法和获得快乐的方式,并且把消费作为主要追求和精神寄托的意识形态。这种意识通过各种各样的营销方式被灌输,商家制造出“你买了xxx就会快乐”,“你依然缺一件xxx”“买了xxx就会被人艳羡,实现阶级跨越”的假象来使人沉醉于消费行为。因为促进消费符合资本主义利润最大化的原则,消费主义是资本主义制度赖以存在的重要意识形态支柱,告诉人们快乐、幸福、成就感、价值感等等都可以靠物质消费的行为来衡量。

极简主义不反对消费,极简支持有意识有节制的购买。很多博主呼吁购买用良性生产方式生产的、公平交易的产品,并不惧怕为高质量好设计的产品支付高价。但极简主义是反对消费主义的。极简反对的是为了买而买,为了营销造成的海市蜃楼而买,为了图便宜而买,为了炫耀而买。极简试图割裂消费主义和快乐之间的联系,重新审视自身的真实需要,也重新寻找让人快乐的方式。我的感受是,必需的合理的有道德的消费是快乐的,而在消费主义布道下产生的消费,其快乐的感觉对我而言更像是泡沫,短暂的快乐后面是对冗余感的厌恶。

既然反对消费主义,那么极简主义是否一定是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呢?

【极简主义与低碳】

两者当然是很相关的。极简主义强调尽量少添加实体,强调消费品的循环利用,本身有抵制消费主义的倾向,这个层面的极简主义是低碳的。但我感觉极简主义未必就意味着低碳生活。(我的理解,不一定对)极简主义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对过多占有物质的负罪感,那么极简主义更像是一种心理洁癖:心灵为物质所占有是不好的,这里面含有对消费主义的道德评判,极简的理论和动机都还是偏向精神层面的,强调不持有。而低碳生活则是单纯强调生活和消费方式的做到减少碳排放,强调行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更偏向物质层面的计算。举个例子,一个崇尚极简的人可以存钱去做一次昂贵的南极旅行,或者一年N次的全球飞行,这些行为不会增加ta生活里的物质实体,符合极简理念。但昂贵的南极旅行和全球飞行未必符合低碳的生活理念,因为这两者造成的碳排量都高得惊人,可能比存钱买爱马仕造成的生态负担大得多。

这也是为啥看到杜sir对朋友的极简宣言泼冷水的时候我很有共鸣。极简主义在实践上好像的确是“已经步入中产的,可以选择不占有”的人群的道德选择。事实上维持我们舒适生活的大部分设施和工具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从来就没被当成极简的对象。举例来说,即使我们不使用私家车,光是每日常用电器的产生的碳排量就是欠发达地区人均的N倍(是的,这个星球上还有很多连电灯都没有的人)。另外,个人偏好所产生的碳排放是否可以变成极简的选项,这是个叩问灵魂的问题。比如我们都知道选择当地生产的食物会比较少产生碳排放,为此我们是否要拒绝来自遥远国家的食物(即使是你最爱吃的)?或者一个没有钱每天消费咖啡厅的咖啡爱好者能否选择便宜好味但会造成大量垃圾的胶囊咖啡?作为中产的人群可以做出“不买,不占有”的选择,但中产生活本身能否低碳,或者如何在一个平均碳排量特别高的社会里实现低碳生存,这些问题可能比极简选择对环境的影响更大。点这里可以查看各国的人均碳排量

但是在抵制消费主义的层面上,极简主义当然是低碳的。零垃圾生活方式推崇的减少垃圾减少浪费的生活方式若能积少成多,对商品生产和流通方式产生影响,那么显然会降低能耗和碳排量。友邻若锦最近开始尝试零垃圾生活了,虽然是点滴做起但可以看到成效,比如早饭自己做就可以省掉N个包装。我还看过其他友邻分享的零垃圾生活方式,比较典型的是自带食物和饮料,使用可重复利用的保鲜盒,使用手绢代替纸巾等等。为了尽量少产生垃圾,出门就必须携带这些可能使用的东西的替代品。对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做饭的人,或者没有钱自己做饭的人(这并不奇怪,对卖体力的小时工来说,买便宜的工厂加工食物可能要比自己买食物来加工省钱省力)而言,极简是不是一种奢侈呢?如果极简跟“方便”相排斥,还能否成为每个人都能选择的生活方式?

【极简主义与“方便”】

参看杜sir文章里写到的那个愤怒的小男孩,他爸爸反对买吉普车反对快餐时,他拒绝的是孩子看重的乐趣和方便。一次性消费品的确带给我们很多方便。问题就在于方便后的垃圾该怎么办。

我第一次被食物包装产生的浪费震慑到,还是在好几年前去泰国旅行的时候。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泰国的街头饮食非常方便,不光是粉面和油炸类的小吃,就算是想吃几个不一样的菜,去市场里也能轻松买到:菜,米饭,汤甚至酱料都是整整齐齐用保鲜袋装好码着卖的。我当时还感慨还好国内有限塑令,小餐厅还都习惯堂食,并不像这么浪费。后来发现这只是我一厢情愿。随着互联网发展,外卖服务越来越发达了,这种买就一定会产生一次性垃圾的消费方式变得如此主流,似乎谁也逃不过垃圾生产者的身份。外卖的确方便,造成的浪费也的确惊人:越方便就越浪费,而这些在发展中国家依然难以回收处理的垃圾最终变成了环境的毒瘤。

因为看到这个前景(塑料王国),极简主义和零垃圾生活的概念才更需要普及。这并不是把这种生活方式强推给所有人,而是给有条件选择的人指出一种可能性。也许小群体的个人选择在现阶段不能改变大环境,但我觉得这种改变对个人的意义是重大的:你的确可以计算到自己少生产了多少垃圾,每天省下的那几个塑料包装是你对减少碳排量做出的实实在在的选择。如果说寻找与这个星球和谐相处的方式是一种修行,那么这些小的选择就是修行之路上一个个坚实的脚印。因此我很喜欢小捌写的反思文章Zero Waste Tag & 实践一年的零碎感想。我的理解是,写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博主本身也是在学习中的,一个做输出的人并不是一个全知全能的人,博客的输出方式,最终意义不是给读者做人生导师,而是期望在对话和讨论中共同成长。我们所坚持的价值观本身并不是完美的,质疑和挑战,迷茫和困惑是前进中必将遭遇的历练,不是吗?

Digiprove sealCopyright secured by Digiprove © 2022 GGO

One Reply to “关于极简主义的非学术讨论”

  1. 我还蛮喜欢极简的概念,也尽量采取低碳的生活方式。希望自己可以尽量少地制造垃圾,多多享受生活。国内外卖包装浪费惊人,有时间的话,我会尽量会下楼直接堂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