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中国女生到底能不能自由决定跟谁结婚”的问题给问住了,我开了个脑洞

2016年5月15日于豆瓣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great grey owl(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557764872/

在我上学的成人高中的告示栏上常年贴着这个枚红色的海报,大概意思说,

“是不是除了你自己,所有人都觉得你该结婚了?这样的话你应该知道,法律是禁止任何人违背你的意愿强迫你结婚的,不管是什么年龄。所以只有你自己才能决定你自己要不要结婚,跟谁结婚。好吗?
如果你觉得自己即将因为压力而违心答应了,这种情况下你必须找个成年人谈谈,学校、青少年服务中心、社工或者警察局都行。”下面给了两个关于公民权利的链接。

这说的是童婚和包办婚姻在瑞典也没有绝迹。曾经有一些移民背景的家庭强迫女儿结婚的事情见报,甚至有人强迫性的把女儿送往国外结婚。当然这种故事是极少数,一旦见报也是引起全民震惊。我感觉这种消息一定参与塑造了瑞典人民对第三世界的印象。

写这篇文字是因为想起来不久前我在一个语言活动时被一个瑞典姑娘问到,在中国,女孩子有婚姻自由吗?可以自己决定结不结婚,跟谁结婚,什么时候结婚吗?这个问题还真把我问住了,我第一时间想起的就是那篇海报,并默默地心生感慨,西方群众对我天朝妇女解放的成就真是知之甚少,在她们眼里我们大概跟几位依然盛行包办婚姻的邻国没什么两样吧。

于是我用蹩脚的瑞典语掺着英语试图跟她解释,嗯,在法律上呢我们是享有完全的婚姻自由的,我们建国以后就废除包办婚姻啦,没有任何人有权力的强迫任何人进入婚姻。然而确实这个权利并不总是能得到保障,即使不是被强力所迫,人们的婚姻自主仍然受到限制,比如我们有一种叫孝道的文化,就是说作为子女的必须要考虑满足的父母长辈的需求,取悦他们,如果结婚是他们想要的,那么没有结婚又想让父母高兴的子女就会觉得很愧疚。就是说父母长辈可能并没有强迫她结婚,但她爱自己的父母,想让他们高兴,她觉得父母是在为她伤心的时候就会很愧疚,久而久之也就可能违心的结婚。(嗯我就不细说那些被组织、部队介绍的,不想结也得结,以及各种拐卖妇女的黑历史了吧)对了你们有个瑞典的广告公司最近给一个叫sk 2的化妆品拍了一个很红的广告,讲的就是大城市里单身的被称为剩女的女孩们。广告里的她们虽然都体体面面的工作、阳光上进,不想违心将就婚姻,但提到父母的期待时却都纷纷落泪,感觉对不起父母。。。

姑娘听完瞪大眼睛诚实地表示大概理解了但其实也没有很理解orz

回家以后我却一直在想如何解释孝道这个问题。为什么瑞典没有这种子女必须服从父母、取悦父母的文化?所谓的百善孝为先,孝道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呢?

我在生活中理解的孝就是简单到要听父母的话,服从父母,让父母高兴,做取悦父母的事情。如果父母想让你结婚而你不结婚的话,这就是不孝。在孝道文化里,讨好取悦父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也是别人评价你的道德时所参考的最重要的指标之一。所以不听命与父母而结婚的人,不仅被父母谴责,自己觉得愧疚,还受到旁人、亲属的谴责。但是我们是怎么发展出这种文化的呢?

试想在没有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养老制度的小农社会里,如果一个人老了,他丧失了劳动能力,不能从事生产工作,这个人会遭遇什么样的命运?已经有一些研究探讨了农村老人自杀的问题,人们突然间发现,怎么好多老人自发的相约着去自杀?为什么?因为她丧失了劳动能力,而传统的乡村孝道养老体制已经崩坏了,而我们又没有建立现代的养老制度,这意味着如果子女不想赡养她,她就活不下去。她既无法为自己养老,也无法借助社会制度解决养老。她在这个社会没有立足之地,她不再是社会的一部分。

在现代公民社会里,公民的生老病死都是跟社会有直接关系的,一个公民在社会工作了几十年,纳税几十年之后,她是有权利得到社会的养老服务,她不是一个跟社会脱节的一个个体,社会必须为她的存在尽到一定责任。而在小农社会里没有这种机制和理念,所以一个人在丧失了劳动能力以后,她吃饭和生存的权利可能也相应的被剥夺。但小农社会里人可能也是要活到老的呀,怎么办呢?孝道文化就是小农社会结构下的未雨绸缪。我们设定了超乎寻常的孝道标准,比如二十四孝里面有割股疗亲的,有卧冰求鲤的,什么样的都有。。它的直接目的是培养子女百分之百的服从父母的权威,最终目的是让子女在父母年老的时候不要抛弃父母,要管父母。

但是孝道的实践又是另一番景象。如果我们观察自己身边的孝道实践,我相信很多人会发现这个特点:孝道作为道德律令,是一种非常“宽于律己严于律人”的概念。不孝在中国社会是一个很重的指责,讨论不孝的例子,在背后谴责他人不孝也是茶余饭后的常见主题。有多少人在跟别人讲百善孝为先、指责别人不孝的时候是非常尖刻的,但很少有人把二十四孝的规范拿来规范自己。孝道是一个大家互相用来指责、规范、恐吓其他人的一种道德规范。有意思的地方在于,或许人们在潜意识里意识到孝道跟养老相关,因此会非常主动的向子女灌输、恐吓孝道的重要性。但是到了谈及自身对父母的赡养义务,很多人觉得虽然自己住楼房父母住窝棚并没有什么,只要好歹给父母一口饭吃,就算是尽到孝道了。对自己来讲,给父母饭吃就算是孝顺,但如果是其他人这么做的话这就很不孝,这就是孝道的双重标准。

孝道是在小农社会里建立起来的对老年人有利的体制。孝道的实践从二十四孝的标准到我们在生活中能观察到的标准,其实打了非常大的折扣。这也就是大家口中称赞的孝道为啥都这么超现实:既然知道孝道从理念到实践是要大打折扣的,为了最终还能剩一点让老年人活命的口粮,理想标准就要设定的尽可能高,不管父母对的错的子女都要听,任何反抗和非议都被视为不孝。从这个角度来看,孝道文化是很悲情的。它透出来对老年生活一种悲观的预期。它倡导的不是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平等友谊和尊重理解,而仅仅在于建立一种基于悲观预期的权力规则。父母如果不用这种规则去控制子女的话她们就会老无所依,而父母越严酷地使用这个规则去控制子女,就越有可能保障自身的安全。

这种亲子关系是有多可悲啊真的。

Digiprove sealCopyright secured by Digiprove © 2022 GGO